(2011年6月1日)
院长 刘耀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学院“十一五”期间工作,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核心,安排部署学院工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报告学院工作。
一、“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校、专业兴校、人才强校、勤俭持校、廉洁奉校”的治校方略,紧紧围绕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六项工程”“六个体系”开展建设,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全面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待遇和福利得到显著改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不断增强,学院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是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院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等,重点支持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3111”工程,使学院40岁以下教师均达到了硕士以上学历结构,“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这项工程。目前,学院专兼职教师达31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5人,“双师型”教师189名,在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90人。“十一五”前,学院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0人,“十一五”期间评审75人,占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0%,向教学一线倾斜的职称评审原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十一五”期间,学院设立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了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有较大发展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及模拟实训基地建设。这项措施效果显著,支持校内课题102项,支持项目资金100多万元。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使学院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研究水平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学院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院由原来的4个系4个部,扩大到7个系4个部,一个国际合作商学院,一个校企合作分院;学生规模由5000多人,发展到7500人;专业由原来的22个专业增加到36个,增加了38.9%,其中,国家级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试点专业4个;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优秀课程32门;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各3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交通运输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专业带头人4人;学院有省部级研究项目55项,教师发表论文230篇,出版教材130部。
二是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十一五”期间,学院原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并且又在高新北区购买了52.6万平方米土地,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院加大投入,重点实施了校园规划建设工程和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改建了一栋学生公寓,对第一教学楼进行维修改造;将综合教学楼改建成多媒体教学楼;完成了道桥实验楼改建与装修;新建两栋学生公寓,一栋实训大楼,建筑面积增加了3.6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所1.1万平方米。随着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环境的明显改善,学院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由原来的总值2275万元,增加到总值5700万元,总值翻一番多。固定资产总值由“十一五”前1.05亿,增加到1.69亿元,增长了60%。图书馆藏书由“十一五”前的31.4 万册,增加到46万册,增长了46%。学院实施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成果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水平以及办公效率明显提升,学院的管理更加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是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我省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学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探索实践“前厂后校”、“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牵头联合7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我省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校际之间合作的平台,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线、企业主办为特征的“校企管”三结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吉林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了师资链、信息链、实训链、实习链、就业链、产业链等多元链状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和学生就业。集团内企业向学院捐赠资金、设备、设立奖学金,多数系开展了以“冠名班”为特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使学院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均取得了协调、快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目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稳固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突出了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特色。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63所高职院校参加的“比亚迪杯”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在“全国交通高职高专‘南方杯’测量大赛”上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吉林省一、二等奖各一名、三等奖二名,在“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写作大赛”上获吉林赛区一等奖。道桥、汽车、工程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 以上,在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名列前茅。
四是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开展基层党组织“主题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校风、学风建设。认真做好发展教工、学生党员工作,“十一五”期间,学院党校举办了八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00多人,发展学生党员480人,教工党员40人,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为党组织输送了骨干力量和后备力量。
“十一五”期间,学院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了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结合学院实际抓好领导班子成员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三重一大”制度规定,认真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了对招生、工程招标、大宗物资采购、教材招标等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聘、重大资金使用等方面,严格按规定执行,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院推行了以干部任期制、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08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干部竞聘上岗,改善了学院干部队伍的梯队现状,填补了教学部门领导岗位空缺,为学院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院加强了校务公开透明度,注重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的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在绩效工资、新校区建设、学院章程等重大事项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工会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号召,积极组织教工为“5.12”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积极为职工谋福利,在咖啡小镇和高新北区组织职工团购房。“十一五”期间,我院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有了明显改善,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明显增强。
五是招生就业工作持续良好局面,学生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学院在“十一五”期间,招生就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07、08、09连续三年,录取线高出专科线100多分,而且生源质量良高,办学效益好,实现了在校生规模的新突破。“十一五”前,在校生人数是4903人 ,“十一五”期间,在校生人数达7500人,增加了2500多人,为“十二五”时期,在校生达到8000人的办学规模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院不断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重点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保持前列。
“十一五”期间,学院党委始终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如干意见》,坚持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建立了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强化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逐步扩大辅导员心理健康持证的比例;扎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完善了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奖学金为主的助学体系。提升了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共青团发挥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积极开展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
六是坚持依法治校,创建了和谐校园环境。“十一五”期间,学院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通过展开教学工作会议,更新了教育理念,确立教学和学生在学院工作的中心地位;修订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显著提高。通过召开财务工作会议,树立了“经营学校”的理念,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状况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2010年,学院的财务状况创历史最好水平,收入总额比预算大幅度增加,学费创收5012 万元,争取建设项目及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250万元,争取财政补贴1737万元,增收节支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末期,学院基本上还清了历史拖欠的建筑、维修等款项3000多万元,偿还拖欠了教职工的讲课费和津贴,补发了历史遗留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助等款项。另外,全额支付了学生6号公寓楼和综合实训楼共30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去年,学院拿出150多万元,对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申报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每个职工奖励3000元。“十一五”期间,学院职工的收入逐年增加,财务状况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上个月,学院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的讲课费和绩效工资,平均涨500元,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今后学院将继续执行经营学校的政策,在学院事业发展的同时,继续同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十一五”期间,后勤服务始终坚持“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勤俭持校治校方略,以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各项管理,使后勤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后勤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防控甲型H1NI流感期间做出积极贡献。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力度,以消防安全为重点,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坚决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原则,使教职工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保障,为广大师生创建了一个平安校园。
七是学院“十一五”期间成绩斐然,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院每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
2006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为我省高职龙头院校。
2007年,学院被批准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我省高职示范院校。
2008年,学院通过举办五十周年校庆活动,密切了学院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有效地扩大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提升了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2008年,学院被省政府授予“法律进校园先进单位”、被评为“全省学校卫生安全工作优胜单位”。
2009年,学院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由我院牵头,成立了我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
2009年,学院教代会通过新校区建设项目,为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0年,学院获省教育厅“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2010年,学院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院校,标志着我院进入国家高职高专重点院校行列,开始了我院发展的新纪元,提升了我院在省内国内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对学院未来发展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学院抓住了机遇,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以说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新、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新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待于理顺和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教风、学风、管理风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于加强;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缺少突破性成果。
四是个别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加以解决和完善。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建设目标已提前实现,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实现学院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科学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制定依据
“十二五”时期,是学院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加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吉林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制定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办学定位,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坚持“依法治校、专业兴校、人才强校、勤俭持校、廉洁奉校”的治校方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执行“经营学校”的措施,实现学院各项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和新校区建设项目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职业培训规模为年16000人次以上,全面实现校园数字化,在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重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规划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是学院“十二五”期间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今后发展建设的依据,“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重点建设十个工程。
1、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做好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配套改革,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学院科学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遵循规律、科学管理。
3、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加快重点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全面发展。加大教学经费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前三年学院实习实训及专业建设的投入每年达到1000万元左右,后两年达到每年500万元左右。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精品课标准的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20门。
4、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点是实现学院专业教师均达到具有“双师”身份和“双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目标,继续引进或聘用企业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渐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争取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5、改革与创新工程。“十二五”期间继续设立教学改革与创新专项基金。2011年基金一般项目评审完毕,接下来还要对虚拟实训室项目进行专项立项支持,努力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争取获得更多和更高层次的纵向项目。“十二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应用技术科研课题不少于40项,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不少于50项,力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
6、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新校区。建设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统一管理的以实体机房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实训中心。建立以实际实训为主,虚拟实训为辅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
7、多元化办学与社会服务工程。积极开展各种人才培训,搭建终生教育体系。构建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国际合作教育、证书教育、自学考试及多种培训和考试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办学体系。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渠道,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质量。
8、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要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学院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和行业规范教育,提倡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把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体系,保证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9、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建立新型的学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要以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为宗旨,以勤俭持校为基本方略, 建立节约型校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按照勤俭持校的治校方略,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考核。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学院的发展稳定。
10、新校区建设工程。校区“十二五”建筑总规模设计为22万平方米。分为两期建设:
一期:16万平方米。2011年—2012年建设,建成后满足7500人在校生规模。
二期:6万平方米。2013年—2015年建设,建成后满足8000人在校生规模。
新校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捷高效,是具有现代气息和交通高职特色的“数字化、园林化、功能化”的校园。
这十大工程都集中在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领域,抓好这些工程建设对于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家骨干校建设任务、内容及实施
2011年是学院“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关键的一年。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对骨干院校建设的要求,把学院建成具有区域引领作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示范基地、成为吉林省、长春市特别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及寒区交通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成为适应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汽车维修、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以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建立学院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的建立和运行机制创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我们规划在新校区—高新北区,引企入校,实行股份制办学体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合作经营,实现学生合作培养。
2、强化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继续深入实践“校、企、管”、“厂中校”、“校中厂”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体制,把企业与学校从利益上联系在一起,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
3、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把企业的技术标准、岗位任职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主线,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一门核心课程中,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三年内建设20门左右覆盖学院重点专业的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开发优质核心课程100门,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100种。)
4、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三年内使专业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满足区域内职业院校间资源共享。
5、校企合作建设企业实体型实训基地
进一步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集实践教学、行业培训、企业生产、对外服务一体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新建校内实验室19个,改扩建实验室20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33个。
6、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平台及产品开发
依托学院五个专业教学群,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成数字化教学产品的开发。建成一个学习型开放教学资源库、一个网络虚拟实训中心、一个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管理平台。以高效的信息化技术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
7、社会服务功能建设
要完善1个基地、4个中心1个实验室的建设项目,使学院成为吉林省交通行业职工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加强地区与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国际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职业培训及职工继续教育规模为年20000人次以上。
(三)、国家骨干校建设的要求
1、高度重视,学院领导班子将始终把骨干校建设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来抓。
2、全校齐动员,积极参与。
3、建立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任务。
4、完善制度建设,保证骨干校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老师们、同志们:
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成功,只是建设的第一步,我们要在短短的三年内,高质量地如期完成建设项目,困难多,难度大,不经过持续的艰苦努力难以实现。因此,全院上下一定要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状态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实现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家和区域内具有带动和引领效应的示范院校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