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原则。高职院校办学必须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
1、 工程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成为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2012年,成为超越美国、日本、欧洲后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一定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但全国培养工程机械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院校还很少。导致该行业技能型人才匮乏。
1.1行业背景:
工程机械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产品由完全引进到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的产品新供应链的组合。完成了以代销转向产销结合继而发展整车销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与维修服务的四位一体的品牌经营模式。短短几年间,中国大地不再是单一的进口机型,也不再是孤立的玉林柴油机,日趋成熟并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中国徐工集团、柳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厦工集团、合力叉车集团、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近几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速度发展。
1.2行业人才需求:
在迅速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面前,为之推动进步、确保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上迅速显现缺口。具体表现为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方面。
在人才数量需求方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全国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导致人才数量紧缺。
在人才质量需求方面,当前全国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长春市经营各类工程机械的公司为例,各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虽在逐年上升,很多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技能掌握的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导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产生了大量需求。
人才数量的短缺与人才质量的滞后均体现出行业人才缺口的现状,这对高职院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人才培养是要受时间周期所限的。面对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亟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上要创新思维,推出符合行业所需、教育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1.3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普遍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工程机械行业专门化的今天,搅拌站、压路机、挖掘机、叉车等工程机械设备因其功能不同而在销售、维修、售后服务方面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人才需求的专向性。而学院依靠自身发展、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快速培养出专向人才无可匹配。缺乏的不仅仅是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连专业技能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只能达到触类旁通,到企业工作还需再进行对接式专向培训。由此,无法快速缓解决行业迅速发展与专向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必须寻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2、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适合学院实施、企业可行、校企联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2.1实行企业冠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全国部分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实行了学生与企业进行“冠名班”订单培养方式。学生在入学之初由学院组织与工程机械相关企业签订冠名班,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以经营日本小松挖掘机为主营的“小松班”、以经营玉柴工程机械为主的“永大班”、以经营拌和站为主的“原进班”、以经营“三一重工为主的“恒日班”、以经营柳工机械为主的“柳工班“等与企业品牌、经营项目相对接的工程机械冠名定单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入学后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冠名班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校建立企业产品实验室,实现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
2.2实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与企业实行冠名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紧密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共同承担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立工程机械行业董事会或理事会。把有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领导与相关政府教育职能官员、高校资深专家等重要人士结合在一个行业组织机构里,共同规划、承担行业人才培养任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在连续5年与区域工程机械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以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社会资源补充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并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相关的合作关系,本着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董事会主要董事为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各冠名班企业领导等。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事宜均以董事会讨论后决议实行。
2.3实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
在冠名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以来,充分实现了学生教育管理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训环境发生了变更,结合“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实行“四导制”新的教育管理机制,紧密的把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切实保障学生成才、企业用才、双方管理、人尽其才。
“四导制”即新生入学后在高年级学生中选聘一名优秀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辅导员助理、选聘一名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教师为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一名专业上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学业导师,并从对口冠名班企业中选聘一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能的工程师为班级职业导师。
3、实现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赢。
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和“四导制”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并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冠名班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才、物的问题如何解决作为校企共同承担的任务,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以企业真实设备、产品为实验对象,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到冠名班企业深入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企业真实环境与设备、生产一线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零距离顶岗,免去了以往1-2年的企业培养阶段。改善了学校实习、实训条件,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改善了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与数量的紧张需求。
3.2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董事会运行管理模式,使高职教育吸纳了企业高层领导的加盟,在行业的发展规划上、培养人才需要的能力上提出了远见卓识,并有能力解决人才培养的瓶颈。比如董事会机制下的职业技能操作竞赛、企业文化进校园、行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以及成立自主创新基金。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使企业更深的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及行业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真实的校园文化教育平台。
3.3“四导制”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双方管理,三方教育,互通共进,达到校企双赢。
其一、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助理在“四导制”模式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组织的作用。弥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缺失之处。
其二、具备系统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担任的学业导师,成为学生很好的“营养师”,他们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真正缺什么,能够怎样有效的补什么,确保学生正常健康的成长。并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引导学生选修课程,参加合适的社团,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其三、来源于企业工作岗位上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导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科前沿技能传授、行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好的体现了全方位育人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为之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行业的阶段性需求,适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教育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实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