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单位、负责人、主要参加者简介
项目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韩清林,工程机械分院院长、副教授、研究生,学院工程机械专业带头人,学院教学名师,吉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先进工作者,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长春市师德标兵,全国交通工程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1、马琳,分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院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专业带头人,学院教学示范教师,从事工程机械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运行。
2、孔春花,分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工程硕士,从事工程机械专业营销课程教学,负责校企合作育人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
3、荆强,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工程硕士,从事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负责实训基地建设。
4、崔秀虹,分院学管办主任、实验师、工程硕士,从事工程机械专业电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负责冠名班学生管理。
二、立项的原因和重要性、必要性
2008年工程机械专业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获得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三年来,分院先后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相继成立了20个冠名班,工程机械专业全面实现“订单式” 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开创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程机械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内涵虽然在省示范专业建设中得到了改善,但与工程机械专业群建设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2008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1个专业招生,在校学生141人,2010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控制技术和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3个专业招生,在校生总数达到462人。实训基地的场地面积、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教师素质、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制约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为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利用双方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已势在必行。
三、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达到的目标
1、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实现基地开放、共享。
充实完善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原有的6个实训室,新建工程机械仿真教学、养护机械等4个实训室,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工程机械专业群学生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设成为集学生实习实训、技能训练、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培训、技术研发与革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实训基地,为交通建设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培养工程机械高技能人才。
2、建立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冠名班成立后,分院与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在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工作及就业实践等各个环节上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共同检查、监督、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及时调整,逐步建立一套长期有效地运行与管理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保障冠名班学生培养质量。
四、项目实施采取的主要措施
1、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工程机械专业建设是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各级财政计划投入540万元用于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前有工程机械操作、原进液压等6个实训室,设备总值为261.7万元。目前投入工程机械操作等原有6个实训室建设资金为169.342万元,投入工程机械仿真教学等4个新建实训室建设资金为251.1355万元,各项目总计投入405.4775万元。2012年项目建设完成后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将拥有10个实训室,设备总值达到682.1775万元,实现“功能齐全、设备充足、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建设目标,成为吉林省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2、合作企业在基地建立“企业实训室”,实现基地建设多元投资、校企共建。
2009年以来,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全面实现“冠名订单”人才培养。合作企业不仅分别在学院设立“企业奖学金”,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还投入资金71万元及大批教学设备,在实训基地建立“小松实训室”等6个企业实训室,实现了多元投资、校企共建基地新局面,既满足了冠名班学生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又增强了专业办学实力。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数量及建设质量。
为了加强分院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实现集团化办学,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纽带,成立了行业对口型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单位每年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分院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合作企业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现在的13家,企业都与分院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不但为冠名班学生提供顶岗工作、就业实践的岗位,还选派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及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分院与企业一起共同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4、建立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障冠名班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质量,分院与企业一起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校企双方实现了从教学、实训、顶岗工作、就业实践及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为共同培养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建设成开放、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项目建设完成后,工程机械实训基地将拥有10个实训室及13个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到682.1775万元,初步建设成集学生技能训练、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师新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吉林省培养工程机械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2、实现多元投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新模式。
三年来,分院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成立了20个冠名班。冠名企业每年不仅提供奖学金,还投入71万元资金和大批教学设备建立6个企业实训室,打破了由学院单一投资建设基地的局面,实现了多元投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新模式。
3、建立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冠名班成立后,分院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工作、就业实践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合作,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等相关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同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教学质量评价与企业评价同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六、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或特色
1、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以校企共赢为思路,成立了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依靠分院和成员单位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在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工作、就业实践及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合作,校企共同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优秀人才。
2、冠名企业建立“企业实训室”,基地建设实现多元投资、校企共建。
冠名企业按照合作协议每年都要投入资金或设备建设企业实训室,打破了学院单一投资建设基地的局面,实现了多元投资、校企共建基地的新模式。
七、实施工作项目的主要经验或体会
1、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政策给予有力支持。
国家目前对企业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企业在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就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希望国家或地方能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企业与学院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2、校企合作育人培养企业优秀人才。
要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密切合作,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